热点资讯
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:欧宝网页登录版 > 新闻动态 > 中医治泄的最高境界, 名中医李中梓的八法一文总结! (传)
中医治泄的最高境界, 名中医李中梓的八法一文总结! (传)发布日期:2025-07-19 19:17    点击次数:52

李中梓是明末清初的名医,字士材,号念莪,松江人,少年时家境虽好,但年纪轻轻就失去了父亲,又经历了两个儿子因误服药物而丧命的惨痛教训,加上自己也体弱多病,因此一头扎进医学里,钻研了四十多年。他博览群书,从黄帝、岐伯那些古代圣贤,到历代名家的医论,一个不落,全都细细琢磨、反复验证,医术日臻成熟。他的医道讲究辨证施治,尤其在治泄泻方面,有一套非常系统又实用的方法,总结出九种应对不同病因的治疗大法,其中“湿为主因,脾为主脏”的理念,是他治泄的核心。

泄泻这个病,在他看来,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热这些外邪都能引起,但最关键的是“湿”。湿气一起,脾胃就容易受困,脾虚了就管不住水谷,所以才说“无湿则不泄”。要治泄,第一要法就是“淡渗”。也就是说,要让身体里的湿气从小便排出去,水干了,大便自然就结实了。就像农民排洪,得从水流最下处疏通,地势再低也不怕被淹。这类药方,比如六一散、五苓散、四苓汤,都是让小便通畅、湿气外出的好法子。

第二种方法是“升提”。泄泻常见的一个原因,就是脾气下陷,脾胃没力气把吃下去的东西提上去、转运开,东西一吃就直往下走。所以要用能把气往上提的药,比如补中益气汤,让中气旺起来;如果是风邪裹湿引起的下陷,还可以用升阳除湿汤,把阳气提起来,湿气就不留恋在下焦了。不管是虚实之分,原则都一样——“下者举之”。

第三是“清凉”。要是泄泻来的急、来得猛,大多是热邪作怪。比如突然腹泻、大便热臭、口渴小便少、脉象洪大数快,这种时候不能一味补,要用苦寒的药把热清掉。李中梓用戊己丸、承气汤、葛根芩连汤这些方子,把热从里头逼出来。热一去,肠子也就不那么躁动了。所谓“热者清之”,就是这个道理。

第四是“疏利”。有时候不是湿,不是热,而是气不通、痰停、水饮、食积把脾胃给憋住了,也一样会拉肚子。这时候,治法就得活络:该理气的理气,该化痰的化痰,该消积的消积,该逐水的逐水。李中梓主张“通因通用”,不拘泥一法,哪里有阻,哪里就疏通,目的是让脾胃恢复运转功能。

第五是“甘缓”。有的病人拉肚子不停,还感觉肚子坠得厉害,有种往下掉的紧迫感,这种时候,不能用猛药,要缓着来。用点甘草之类的甘味药,能缓和中焦、固护脾土。中气一稳,肠道才不会乱动。第六是“酸收”。有的人泻了好多天,人也虚了,肠子太松,精气外泄无度,这时候就要用酸收的药,比如乌梅丸。用酸味把太过散脱的阳气和精气收回来,这才是“散者收之”的真实意义。

第七个法子是“燥脾”。李中梓说:“泻皆成于土湿,湿皆本于脾虚。”脾喜燥恶湿,要让脾运化得好,土气足了,湿气自然不会在体内打转。脾虚就得补,比如四君子汤、六君子汤、参苓白术散都行;要是湿气重把脾困住了,就用平胃散;湿气盛而阳气弱的,可以理中汤配平胃散一起用。只有把脾的运化功能扶起来,湿气不藏,大便也不会稀软不断。

第八是“温肾”。李中梓讲,肾是二便之源,是封藏的根本。肾阳就是命火,命火不旺,脾就像锅底没柴火,五谷进了肚子,也煮不熟,怎么能转化成精气?久泻往往就是肾阳不足,封藏失职,水谷不能归正所致。治这类泄泻要从下手,温补肾阳,用四神丸、八味丸、金匮肾气丸之类。肾阳一振,中焦的锅才热得起来,水谷才熟得了,泄泻才可断根。这就是“寒者温之”“虚者补其母”的大法。

李中梓看似讲的是治泄,其实是用泄泻这个病,把中医整个理法方药讲得透透的。从外邪六淫,到脾肾虚弱,从气机不畅,到寒热错杂,再到药性配伍,无不贯穿辨证思维。他的治法不是死套条文,而是灵活应变,九法虽分门别类,却又可互相结合使用。一人一方,一病一法,因时、因地、因人制宜,正是医者大智慧的体现。这也是他为什么在医林中能站得住脚,成为后世尊崇的大医。